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快讯
以榜样为镜 | 售后服务工程师王海瀛——海外项目风雪中的技术使者
发布日期: 2025-04-09 00:00:00
四月的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阿穆尔河畔(公司2号项目用户现场)尚处冬日,当第一缕阳光穿透零下30度的严寒,售后服务工程师王海瀛的闹钟已准时响起。窗外,没过脚踝的积雪、呼啸的狂风声交织成这片工业荒野的晨曲。这里,是他坚守了数个日夜的战场。
“从零开始”的技术传递
作为核心电机安装的负责人,王海瀛面临的不仅是极寒与艰苦的环境,还有俄方施工团队对大型电机安装经验的空白。18米高的简易平台,他每天要攀爬数十次;尘土飞扬的土建工地,他反复核对每一处细节。面对俄方人员的操作疑问,他从不敷衍,手把手演示、拆解原理、分析风险。当俄方提出可行方案时,他会竖起大拇指由衷称赞;当完成一道工序时,他又化身“夸夸团团长”,用蹩脚的俄语高喊“Молодец!(好样的!)”
“技术无国界,但标准有红线。”这是王海瀛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一次,俄方施工人员提议简化某个安装环节以节省时间,他立刻拉来图纸,在风雪中蹲下来用树枝画示意图:“这里偏差1毫米,运行时可能就是一场事故。”最终,对方心服口服地按标准返工。
用户眼中的“中国老师”
在俄方用户眼里,这位中国工程师还是位“百科全书式”的朋友。从电机参数到运维技巧,甚至中国美食文化,王海瀛总能用翻译软件加肢体语言耐心解答。一次,他主动坦白自己某次小失误,并连夜带领团队修正。“错误就像雪球,不早点拦住,会越滚越大。”这份坦诚赢得了用户的信任,项目负责人伊万诺夫感慨:“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,还有责任。”
平凡之处的光芒
夜幕降临,王海瀛的工作日志上又添了几页密密麻麻的记录。风雪未停,明天等待他的仍是18米的高台、刺骨的寒风,以及那些从“为什么”变成“我懂了”的俄方伙伴的眼睛。在这片远离祖国的土地上,他用专业与温度,将中国技术的“螺丝钉”拧进了“一带一路”的宏大蓝图里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。王海瀛的故事,是我公司海外一线员工的缩影。他们用汗水融化隔阂,用匠心传递友谊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“中国制造”背后的动人篇章。